這兩個小鬼阿,真是要命的黏人阿~我想這應該是所謂的 " 分離焦慮症 " ~無論是在家,或是外面,小Ray可是隨時隨地找媽媽.....明明上一秒還自己探索得很高興,下一秒又....

0707 (3).jpg

連吃餅乾的摸悶,小ray還是堅持要知道阿母的行蹤....

0707 (2).jpg

於是上網google了一些資料.... as following~ 

分離焦慮會發生在嬰幼兒時期,或是兒童期需要上學的時候,有些人甚至延續到成人期,影響人際互動與生活適應。幼兒分離焦慮的行為表現,以黏人最常見。一定要主照顧者的陪伴,跟在照顧者身邊,或是照顧者必須在視線之內,否則就會感到強烈不安,哭鬧地非常嚴重。有些孩子會透過拒絕參與某些活動來表現分離焦慮:不願意上學、不想去褓母家,不願意跟其他人玩、或是不願意自己睡覺等等。

而小ray出現的症狀是無時不刻地找媽媽,只要一下子不見媽媽身影,他馬上轉頭尋找,然後開始哭得很嚴重,就跟他哥被修理得很慘的模樣類似。只要一給他知道媽媽的方位,馬上一馬當先地爬爬爬過去找媽媽。且除了媽媽以外,其他家人抱著都不行,一定要黏在媽媽身上 ( Ray阿~~阿母我也是人耶,可以給我一點時間上廁所、喝水?? 且~ 你都不給阿母做家事,你想阿爸出門上班沒衣服穿? 阿兄沒飯飯可以吃嗎?? 且~ 你自己每天三餐稀飯也是要煮阿! 你想整垮我們全家ㄇㄟ?? )

而小Kimi也出現了 " 假焦慮症狀 ",但我認為小kimi的行為是模仿小Ray弟弟,且想要跟媽媽討愛、撒驕~~不太甘願媽媽目前都以小弟弟的需求為優先,所以刻意調皮搗蛋、行為退化....

0707 (1).jpg

 

首先,分離焦慮成因:

第一個因素可能跟幼兒的認知發展程度有關。大約在嬰兒期7、8個月開始,幼兒記憶力發展更加良好之後,能夠開始辨認媽媽和其他陌生人的不同,所以開始產生陌生焦慮,分離焦慮也伴隨發生。

第二個因素可能與認知發展中的「物體恆存概念」有關。「物體恆存概念」是指嬰兒可以了解物體從眼前消失後,並不是永遠消失,還可以在他處找到。大約5、6個月的嬰兒就有這種概念,所以假如看到眼前玩具消失了,他們多會表現尋找的行為。分離焦慮似乎可以用「物體恆存概念」發展不完全來解釋:幼兒不了解媽媽在眼前消失後,還是會出現的,因此就產生心裡的恐懼和焦慮,展現分離焦慮的行為。

第三個可能因素是幼兒「社會發展」較成熟,有「安全的依附關係」,與媽媽關係非常緊密。這種母子關係的緊密連結,會讓孩子無法暫時離開媽媽的身邊

寶寶的分離焦慮通常隨著寶寶對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,對環境與自我狀態的掌握也愈來愈有信心,其對於分離的焦慮狀態就會逐漸改善。

 0707 (4).jpg

因應分離焦慮11tips

Tip 1 確信分離環境的安全性
父母如果要安排寶寶獨睡,必須先確認睡眠的環境是否安全、安適;若是要將寶寶托給保母或托育中心來照顧,也應該先確認替代性照顧者能常陪伴在寶寶身旁,而托育環境的安全更是重要。

Tip 2 讓寶寶覺得安心才離開

在必須和寶寶分離的情況下,最好給寶寶一點時間,建議父母親可先陪伴寶寶,直到他比較放鬆後才離開。當然,如果能預先讓寶寶有心理準備是更好的,即使他才7、8個月大,語文理解或表達的能力都尚未完整發展,但是「預告」與「預先陪伴熟習新事物」的習慣,能讓寶寶在適應未來生活歷程時更為順利。

Tip 3 記得說再見

父母親要記得在分開時與寶寶說再見,這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承諾,也是對你產生信心的基石。即使已經處在焦慮的分離情緒中,也要記得跟寶寶說再見,因為這是你和寶寶之間建立信心的好機會,千萬不要偷偷地或強硬地與寶寶分開。

這一點非常重要!!之前我小Ray預產期前一個月,我讓小Kimi留在南部給阿公阿嬤帶。因為小kimi一向只有我為單一照顧者,所以家裡長輩很怕我一但面對面跟他說再見,小kimi會不肯獨自留在沒有媽媽的地方,於是我要偷偷的走~

這下好了!由於那一次的 " 遺棄",小kimi開始有很強烈的不安全感,導致他到現在還是媽媽到哪裡,他也要跟到哪裡,更別說阿公嬤常引誘他留在南部玩,卻總被小kimi拒絕。後來~ 跟小kimi姑姑討論後,覺得我自己當時的行為真是一個阿呆,你想想~~本來一個孩子很專心地在玩玩具,猛一回頭,奇怪~~爸爸媽媽都不見了?? 去哪?? 且不見的時間長達2-3 wks,這對一個小小孩來說,是種多麼可怕的經驗?? 這不是遺棄是神麼??

Tip 4 找到對的臨時照顧者

如果父母親要外出一段時間,務必要將寶寶托育給自己與寶寶都信任、熟悉的臨時照顧者,這對於減輕分離焦慮非常重要。

Tip 5 讓寶寶帶著喜歡、信任的玩具

有些寶寶獨愛他自己的熊熊玩偶,有些寶寶則是獨愛自己的小被子,因此,在寶寶與父母親短暫分離的過程中,不妨讓寶寶帶著這些能為他帶來安定、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,可讓寶寶舒服許多。

Tip 6 讓寶寶帶著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東西

如果要與寶寶暫時分離,可讓他帶著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幾樣東西在身上,如鑰匙、梳子、包包,讓寶寶對父母親的存在感與回來的承諾更加有信心。

Tip 7 預告回來的時間

父母親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安排說給寶寶聽,讓寶寶了解父母親還會再回到他的身邊。

Tip 8 盡可能按照承諾進行

父母親要盡可能遵守自己對寶寶的承諾。即使真的無法按照承諾進行,也應該讓臨時照顧者了解自己的狀況,再由臨時照顧者將訊息轉達給寶寶。

Tip 9 閱讀

平時可和寶寶一起閱讀與分離焦慮有關的故事,讓寶寶在閱讀聆聽過程中增進對你的信心,也增加對於分離焦慮的了解與處理概念。

Tip 10 玩躲貓貓遊戲

對於年齡較大、已學步行走的寶寶,父母親可和他們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,有助於讓寶寶體會到東西不見了還可以找到,或是終究能夠再回來。

Tip 11 玩鬧鐘遊戲

 運用遊戲讓寶寶適應分離是種不錯的方式。父母親可以用鬧鐘計時,從1分鐘開始,慢慢拉長與寶寶分開的時間,藉由玩這種遊戲的過程,寶寶會逐漸能適應分離的情境。

又以下為幾個錯誤的處理方式,供大家參考:

1、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,或施以恫嚇的手段:例如孩子不聽話時,威脅他說會被鬼抓走,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,加深他內心的恐懼,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症狀。

2、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、不要在生氣地情況下與孩子分:孩子需要的是你的安撫的話語或肢體接觸,媽媽情緒化的表現會讓孩子更加不安。無怪乎大家說 " 開朗的媽媽教出來的孩子也大多平和、開朗~" ,媽媽的情緒與孩子的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,當我脾氣越暴躁,相對的小Kimi、小Ray也會異常不安,情緒更難安撫,然後我就更生氣......可怕的惡性循環......。

3、避免以欺騙的方式處理:分離焦慮就是因為他不相信你還會再回來,欺騙只會加深孩子對你離開的不信任感。

4、避免趁孩子睡著時離開:醒來後找不到媽媽,才會對孩子造成心理的創傷。經過說明的分離,可以提升孩子適應分離能力。

 

以上資料來自

*諮詢/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 林惠雅

*媽媽寶寶雜誌 2008年3月號

*新光醫訊128期

0707 (5).jpg

 

期待我的小Ray & Kimi哥哥可以再多信任阿母我一點!!早點脫離 " 分離焦慮症頭 " 的行列,然後小Kimi別淘氣、頑皮,乖乖地當個小哥哥;小Ray爭氣地好好學走,直到走得穩健~

然後.....我人生新的希望就又來到了! ( ㄎㄎ~我到時只消準備好一堆玩具,就可以打發兩個小朋友,然後自己可快樂地再度投入答答答....縫紉機的世界阿~~ )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